那么,人怎样才能了解“道”?答:用心。心怎么能了解道呢?答:靠虚心、专一、平静。心里不是没有记忆,然而有所谓虚心。心里不是没有装两样事的时候,然而有所谓专一。心里不是没有动的时候,然而有所谓静。人天生就有认识能力,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。有记忆就是贮藏,然而也有所谓虚,所谓虚,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。心天生有认识能力,有认识就会有差异,差异就是同时知道很多不同事物。同时知道很多不同事物,就是两,然而有所谓一,不因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另一事物的认识叫作一。人心最为微妙,睡觉就会做梦,松懈就会胡思乱想,用它就会思考。所以心未必不动,然而有所谓静,不因为梦之杂乱而干扰心智就叫静。对于不认识道而求道的人,就告诉他虚、壹、静三德。心这样动作的话,那么想要求道的人,能虚就可以接受道;想要致力于道的人,能专一就能全面认识道;想要研究道的人,能静就可以明察道。认识道而又理解得十分清楚,认识道又能照着去做,这才是身体力行于道的人。虚心、专一,安静,才能达到认识上极其透彻、没有遮蔽的境界。进入这种境界,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,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、排列次序,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。进入这种境界,就可以坐在室内而认识天下,处于今世而论述往古,通观万物而知其真实,考察社会的兴衰而通晓其间的界限。治理天地而利用万物,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全面道理而使整个宇宙得到治理。宽广深远啊,谁能看到它的边际!广大深奥啊,谁能了解它的品德!纷纷繁繁啊,谁能知道它的形象!它的光辉可与日月相并,它的广大充满整个宇宙,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叫做“大人”。这样的境界,这样的人,哪里还会有遮蔽呢?
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,出令而无所受令。自禁也,自使也,自夺也,自取也,自行也,自止也。故口可劫而使墨云,形可劫而使诎申,心不可劫而使易意,是之则受,非之则辞。故曰:心容其择也,无禁必自见,其物也杂博,其情之至也不贰。《诗》云:“采采卷耳,不盈倾筐。嗟我怀人,置彼周行。”倾筐易满也,卷耳易得也,然而不可以贰周行。故曰:心枝则无知,倾则不精,贰则疑惑。壹于道以赞稽之,万物可兼知也。身尽其故则美,类不可两也,故知者择一而壹焉。
神明:精神,天赋的智慧。
劫:胁迫。墨:通“默”。云:言。
诎申:屈伸。诎,同“屈”。
心容:心灵之状态。
情:精神,思想。贰:旁骛,三心二意。
“采采卷耳”四句:此处引诗见《诗经·周南·卷耳》。卷耳,苓耳,一种可食用的植物。倾筐,畚箕之类的容器,用草绳或竹篾编成。怀人,思念人。周行,大路。
枝:分散。指思想分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