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鸿章手直抖“老师,这……”
李鸿章手直抖:“老师,这……”
“我选择你们安徽人,因为你们淮北的民风朴实彪悍,底子好,只要加以适当训练,就可称为劲旅。这件事就这样定了。”
李鸿章不语。
曾国藩叹了口气,“其实你是我幕府最得力的人,你若离开,我还真是一团乱,但上海关系重大,非要保住不可。能否有上海,是咱们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因素!”
李鸿章挺起身来,发誓一定要勇担这份重任。
和曾国藩创建湘军大不同,李鸿章创建淮军,并非是从头招募式的创业,而是驾轻就熟地整合。他利用湘军这座靠山,打着曾国藩的大旗,把曾在淮北抵抗太平军的团练们收编,然后按照湘军的营制改编,大清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支新的军队——淮军。
淮军和湘军相比,有很大的不同。首先是指挥官,湘军都是知识分子,淮军大都不是知识分子;其次是士兵组成,湘军专招朴实人,淮军由于成立仓促,所以人员复杂;最后,湘军的武器大都是冷兵器,但李鸿章到上海后,就把淮军变成了一支拥有火器的现代化部队。
淮军在两个月内组建完成,人数过了一万人。上海那边心急火燎地不停派人来,曾国藩和李鸿章原本计划再训练一个月,但时间太过紧张,所以决定提前去上海。
组建淮军容易,去上海却很难。当时从安庆去上海的陆路有千里之遥,而且路上必须经过太平军控制的江南地区。曾国藩谨小慎微地对李鸿章说:“这条路啊不好走,一旦在太平军控制地区和长毛交火,若是一万人打成了几千人,到上海后,咱们的颜面就没了。”
李鸿章连连点头,想了个主意:让上海方面报销往返路费,并且要绝对地保证淮军的安全。这个主意要实行,只有一条路:走水路。
上海方面马上付诸行动,他们向英国驻上海领事租船,江苏巡抚薛焕坚决不同意,因为按上海士绅们的意思,当地政府也应该出点钱。薛焕不是在乎那点钱,而是在乎他的权力。一旦李鸿章来了上海,他这个巡抚宝座大概就不保了。
钱鼎铭说服了他,淮军不来上海,上海肯定保不住,长毛对您的脑袋可非常有兴趣。淮军来上海,您纵然保不住巡抚的宝座,可还能保住脑袋啊。
薛焕对这段话进行了缜密的考虑,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,终于同意雇佣英国战船运输李鸿章部队到上海。
经过三次大运输,1862年6月,一支万人的淮军部队全部抵达上海。最后一支淮军还在水上欣赏落日时,曾国藩就向中央政府提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,薛焕正如他自己所料的那样,巡抚宝座虽然没有了,但脑袋完好无损地放在脖子上。
李鸿章去上海前,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:“此次去上海,和洋人打交道的机会会很多,对于这其中诀窍,我觉得孔子所谓‘忠、信、笃、敬’四字,笃者,厚也;敬者,慎也;信,只不说假话耳,然却极难,我们要当从此一字下手。今天说的话,明天不能因小利害而变。”
李鸿章琢磨了半天,说:“谨遵教诲。”
李鸿章是曾国藩麾下最后一位担当地方大员的人,自此后,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和江苏都成了湘系的天下。
他的傲气和与生俱来的书生气在此时也如日中天。
四拒借洋兵
李鸿章抵达上海后,上海的洋人们来找李鸿章,李鸿章趁势请他们检阅淮军。当时的淮军,兵饷不足,而且在乱世摸爬滚打了多年,衣衫褴褛,浑身流淌着二流子气质。洋人们看完,就愁眉苦脸,偷偷对人说:“这简直就是你们中国的第一大帮丐帮,怎么可能守得住上海?”
- 如何科学有效地规划时间,准备自己的校招呢?[图]
- 工程监理是做什么的[图]
- 刚入职是一种这样的体验:没有安全感[图]
- 面试官问“为什么要录取你”,该怎么答[图]
- 早期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及方向是怎么样的?[图]
- 犯了这个错误,高薪就没戏了![图]
- 为什么不能跟同事们透露自己想离职的打算?[图]
- 新媒体运营面试相关知识[图]
- 如何根据简历预测自己的面试问题[图]
- 有关思念对方的伤感句子[图]